1、放弃大包大揽的恶习,让孩子自己做选择。我们经常性的把孩子自己的事情包揽过来,代替他们完成,总感觉是在“爱”他们。实际上,我们剥夺了太多孩子自己动手、自己思考、自己经历、自己成长的机会,让他们养成了懒惰、依赖、没主见、不思考的不良习惯。大胆的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他们没有想象的那么脆弱,给他们动手经历的机会,他们就会还给我们不断的惊喜。
2、不要心不在焉,尊重孩子的努力。当孩子做好了一件作品,兴冲冲的拿给你看,你却轻描淡写给了一句“恩,不错”。然后就转过身去做自己的事,只留下孩子失落的眼神。为什么不多赞扬、多肯定一下孩子的劳动成果呢,你的漠视,不仅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更让他们对自己劳动成果产生了怀疑,对以后是否还会自己努力造成消极的影响。所以,多鼓励,多赞扬,多肯定,多亲切,你就会发现孩子做的越来越好。
3、安静,不要问太多的问题。孩子在专心致志的做他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安静的呆在旁边或去做自己的事情就好,给他们独立思考、经历的空间。这比问一大堆没用的问题强多了。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自然会叫我们,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那就保持安静吧。
4、不泼冷水,不要毁掉孩子的希望。希望,是一切动力的源泉,有了希望,才会有继续下去的勇气,才会有不断努力的坚持。每当孩子失败时,除了安慰,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希望,告诉他们事情没有那么糟糕,他们还完全可以挽回这种局面。在孩子同意的前提下适当的给予一些帮助也是不错的选择。给予希望比“拆台”要强得多。
5、不要太心急,也不要着急的告诉孩子答案。很多时候,明明答案近在咫尺,孩子却发现不了,不知道。我们就觉得可着急了,恨不得马上告诉他答案或者指给他看。那可统潇瘵侃就得不偿失了。处在那个情况下,孩子一定是在思考,思考的方向对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经历这种思考。你着急的告诉他结果就会打断这种过程,让孩子丧失了继续下去的兴趣,纵使获得了正确的结果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情,所以,耐着性子,静静的等待孩子自己思考吧。
6、每个孩子的独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经过不断的磨练、不断的经历、不断地挣扎、还有不断的自我思考,才能得到不断的成长。多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善于求助、善于合作,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让孩子学会勇敢的面对问题,明确的解决问题,通过不断的磨练和经历来提升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