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纪科
内容提要: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初中历史要合理组建蟛杆戛攉小组,不断优化小组,才能激发学生的合作欲望;在评价上,要建立长期评价机制,并不断优化,才能为合作学习注入原动力;更要优化学习方式与内容,避免“将所有的鸡蛋放入合作学习之篮”。
关键词:
课堂教学 优化小组建设 优化评价方法 优化学习内容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将传统的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转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探究性,也拓宽了学习历史的途径,使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和分享,实现了优势互补,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有利于学生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然而在课标思想指导下,在课改的口号声中,一些教师流于形式的做法实在令人长叹不已。如今合作学习课堂缺的不是活泼有余的教学情境,不是热热闹闹的教学气氛,也不是表面的合作形式,而是行之有效的合作学习。
一、组建“最佳”小组,挖掘“合作潜能”
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鼓励学生才能发展的环境。如果教师不让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直接参与学习过程,那么在教学中就不能得到所期望的结果。因此,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组建比较固定的合作学习小组。任科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仔细观察、分析,一般采用4~8人为一组,每个小组里的成员需经过多方考虑组合在一起的。
常见的分组有:(1)固定分组。就是根据学生座位较为固定的特点,4~8人为一小组,或同桌、前后邻座四人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这种分组有一定的稳定性,优点是随机进行,操作方便。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安排座位时应考虑小组成员的特点,每个小组应包含学习成绩不同、能力不同、性别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以发挥优等生良好的带动作用。(2)灵动分组。即根据教学内容分组。如,教学《秦王扫六合》时,可围绕辩论专题“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分成两大组进行合作学习。又如,教学完《三国鼎立》,可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角色表演,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分组不合理是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在我们大圩中学,由于师资等各方面的原因,每个班级的学生数将近60人,因此,过多的人数使教师不能很好分组与管理。小组人多又不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我们正想方设法去组建一个个“最佳学习小组”,以发挥每个小组的最好潜能。
二、优化评价方法,注入“合作动力”。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必然离不开评价,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质量并使教学不断改进和完善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从而更好地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因此,必须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顺利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潜力,实现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的辩证统一,就应该建立一种促进学生作出个人努力并且小组内成员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种良性制约机制主要是合理的评价机制。
在评价上,我实行小组评比与个人评比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我设置了“小组学习综合评价表”,同时注意对学生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结合。以周为小阶段,设置周冠军。以月为中阶段,设置月冠军。以学期为终阶段,设置学期冠军。同时,我在班上评出“最佳学习小组”、“最佳小组长”、“最佳学习伙伴”、“最快进步奖”、“发言勇士”等。这样,在学生稍有挫折时,可以给其设置一个新的起点,不间断的推动学生向前进步。在具体操作上,应以每一节课学生的具体表现为基础。首先,按照好,中,差给每组学生排好号,一号为组长。上课时每组成员轮流为记分员,每完成一项任务,按照组号计分,如:是一号完成的,就记一分,是三号完成的,就记3分。这样,为了小组荣誉,学习好,能力强的学生会以帮助其他学生为己任,其他学生也会为小组荣誉,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同时,在“兵教兵”的过程中,还定期评选“优秀小老师”,“纠错能手”等。这样,就在班级中形成了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同时,我还注意了评价内容的“多角度”。包括:作业完成,组内互助,课堂表现和学习成果评价等
三、优化学习内容,激发“合作激情”。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有选择性地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于一些思维容量较小或者通过个体的独立思考完全能够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必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避免“将所有的鸡蛋放入合作学习之篮”。教师要选择那些或思维容量大或程序较为复杂或有流水线作业性质或通过合作能互相提高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这样,小组成员之间就必须得相互配合、依赖,相互启发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并在合作的过程中感受成功与喜悦。
比如,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然而学生的合作热情似乎并不高。为什么呢?一位学生道破了天机:“老师,这些问题我们不用讨论也都知道,为什么还要讨论呢?”由此可见,不是任何内容都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学习内容在学生个人确实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学生才愿意合作学习,才有合作的激情。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合作需要,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对于学生“力所难及”的问题,才让学生“合作探讨”解决。
四、明确分工职责,让合作“井然有序”。
在课堂中,很多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都会要求是“小组里每个人按顺序说一说,等一会儿小组里派代表来发言”。可在全班交流发言时,很多小组都没有代表来交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学生对于小组内的分工并不明确:要派代表?怎么派?派谁?这些问题所反映的其实就是学生还没有形成职责明确的小组合作学习分工的习惯。因此,要使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组员之间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很重要。
为此,我们大圩中学陈荣顺校长开学伊始就着手小组建设,要求每一位班主任都要重视小组建设并迅速组建合理的学习小组,还向每一位班主任下发小组建设资料和表格。要求全校每个班级以4——8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小组应有:组长、纪律监督员、记录人、汇报人等。组内的角色分工还可以进行轮换,一旦角色明确就不容易造成少数人包办小组合作学习的现象。我有时也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总之,明确的组内分工能促进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让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有序地进行。
万事开头难,让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入到实践新课程的浪潮之中,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傅道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研究》——朱光明:上海教育出版社
[3]《历史教学问题探讨》——白月桥:教育科学出版社
[4]《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聂幼犁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