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周公。“吐哺握发”出自汉·司马迁《史记》:“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意思是:有时候正在洗澡,有人来了,周公握着湿头发从浴室跑出来,接见完了,又回去接着洗,反复多次。至于吃饭也很麻烦,吃一口肉片,不等嚼完又得吐出来。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
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
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扩展资料:
周朝最早的王是周文王,他的儿子周武王推翻了殷纣王。武王快要病死时,把江山传给了儿子周成王,但成王年幼,因此,武王临危之际,就把弟弟周公召来,托付说:"你可要好好协助你侄儿执掌天下啊!"于是,成王成年以前,就由周公处理政事。
周公不但足智多谋,而且为人忠诚,过去协助武王讨伐纣王,如今代替武王执掌江山,心里却毫无窃夺之意。可是朝廷里却有人非议说:"总有一天,他会把王废了,自己来当王。"
于是,真的有人打着防止周公篡夺天下的旗号,起来叛乱,想把周公推翻,把周朝的江山据为己有。周公凭借自己的能力,还是把他们全都镇压了下去;周公还制订了国家的礼法,使得长幼、君臣有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公"制礼作乐"。
等到侄子长大成人,天下安定,周公便将朝政还给了他。周成王知道自己能执掌天下,全靠叔叔的辅佐,故而对周公非常敬重。周公有个儿子,叫伯禽。周成王为了表达对周公的感激之情,打算把鲁国封给伯禽。
伯禽临出发时,周公把儿子叫到跟前说:"你到鲁地后一定要记住,要勤于政事,你知道我是怎么管理周朝天下的吗?只要有人来找我,哪怕我正在吃饭,也立刻接待。
有时饭刚到嘴边,有贤臣求见,马上又把饭碗放下,先出来接待;有时正在洗发,有人求见,顾不上束头发,就赶紧先把头发攥在手里,先出来迎接。'一饭三吐哺,沐浴三握发。'这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吐哺握发"这条成语,比喻为了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吐哺握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