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阶段】① 先看相关中文学位论文(博士或硕士论文,本科就算了)~是学位论文不是期刊。这一步的目的——【扫盲】。因为学位论文,尤其是文献综述部器皆阄诟分(都懂得,写论文最头疼的就是这块儿,七八千字码到吐),归纳了我们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解释了其中涉及的专有名词及意义,这很重要。之所以我们看不懂英文文献,很大一部分是对专有名词的陌生另一方面,我们经常是好像看懂了英文,感觉心里明白,但用中国话翻译过来就驴唇不对马嘴,这就需要看看别人的论文是怎么翻译表述的。中文期刊因为受版面限制,重点放在创新方法和结果,介绍部分太简略,起不到扫盲的作用。借鉴的论文不用太多,都大同小异,三五篇即可。不过每篇都有四五六十页,必须要咬咬牙啃下来,之后的阅读效率你会发现有质的飞跃。②我们还在第一阶段,因为还有一步更痛苦的,就是通读英文文献。这一步的目的是——【扫英文盲】。同样,三五篇即可,最好是文献综述,从头读到尾,遇到看不懂的就谷歌有道百度,然后和之前看的中文论文对照,从中找到准确的表达(说白了,就是说人话,别直翻)。然后别闲着,用笔在文献上标注出来,尤其是关键段落的翻译,这一步既方便日后回看的时候快速抓到要点,也能够很大地提高写论文的效率。③ 通读还有一个目的——【找套路】。中英文也读了快十篇,发现作者们反反复复也就围绕几个内容唠,无非表达上略有不同(查重,你懂的)。归纳出这些点,找到套路,可能要花两三个月的时间,但这是值得的,读懂弄通,在进入下一阶段的时候,就会发现读的速度快的嗖嗖的。
2、【第二阶段】速读的时候就要【带着目标定位】,其实这一阶段主要还是一个【筛选的过程】。拿来文献,先看题目和摘要,一两百个词,因为有了之前的知识积累,读起来so easy。然后扫一下正文的各个标题,直接跳到结论部分,同样一两百个词,文章的意义,研究的内容,和得到的结果都很清楚。接下来就要快速判断这篇文章:和我的【论文框架】(目录)是否有关,有关的留下来,无关的放在一边,完成【第一次筛选】——定位文章文章中哪部分能帮我解决现在的困扰、提出一个新的思路、或者让我的文章更严谨更完整,即进行【第二次筛选】——定位章节通过速读+定位(主题阅读),我们能够大大提高浏览效率。
3、【第三阶段】确定了重点阅读的内容,下面就是要精读了,没有什么好方法,我当时就用了最笨的办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文献打印出来,一字一字读,用笔画出重点句子,然后随手把翻译写在旁边的空白处。这个阶段我是不建议用电脑,因为读的过程中要思考和批注,用电脑感觉不方便还容易分散注意力,而且眼睛一直盯着显示器真的要瞎啦。读的文献多了以后,就会其中十分典型的几篇:要么是很详细的综述,能够全面且地介绍我研究的领域;要么是适合的框架,对文章的结构设计有很好的借鉴;要么就是好的方向,指明创新点;总之细数这么多文献,紧紧吃透这几篇就能够了,万变不离其宗。
4、【第四阶段】花了大量笔墨在讲第一阶段,是真心觉得,花些时间做好知识储备很重要,而后面的阶段并没有固定的套路,只要对自己的研究有用就行。之所以分速读、主题阅读、精读,是帮助我们刻意练习,培养一种自然地筛选、吸收知识的方法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