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一定的区域内,胡蜂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完全取决于植被的密度和多样性与否,相对来讲,高密度、多样性植被的区域内胡蜂的种类和数量会相对多一些,反之则会减少。这是因为植物的多样性会给胡蜂带来充足的食物,同时,在一定的区域胡蜂类群体的强弱(巢穴的大小)、种类和数量的多少能揭示该区域周围生态环境的好坏和空气质量的优劣。
2、 群体组成:·每群均由蜂王、工蜂和雄蜂组成,墨胸胡蜂三型蜂的发生胡蜂及其作用:蜂王: 越冬后的蜂王经过一段时间活动和补充营养后,各自寻找相对向阳避风的场所营巢,边筑巢边产下第一代卵,还担负御敌捕猎食物,饲育第一代幼虫和羽化不久的蜂等内外勤一切工作,它是这时巢内唯一的成年蜂。从第二代羽化后的雌蜂中少数个体与雄蜂交尾成功成为当年正常产卵的首批新王,接着越冬蜂王被交替了。雄蜂: 墨胸胡蜂第三代就出现雄蜂10多只,它是第二代雌蜂中未经交尾授精的个体产卵繁育而来的,它们可与同巢或异巢的少数雌蜂交尾,亦可与同代或母一代雌蜂交尾,交尾后不久陆续死亡,而最后一代雄蜂数量多占总蜂数1/6~15/。可见,墨胸胡蜂一年中雄蜂至少发生2代以上。工蜂:专司扩大蜂巢的建筑、饲喂、清巢、保温、捕猎食物、采集、御敌和 护巢等内外勤活动。这些工蜂性情暴烈凶狠,鳌针明显,排毒量大,有攻击力,第一代的成蜂全为担任内外勤工作的工蜂。第二代雌蜂中除少数交尾成功成新蜂王和个别个体未经交尾产雄性卵的雌蜂外,余下大部分是工蜂。2.群势:因种类不同有很大差异,最后一代的墨胸胡蜂三型蜂总蜂数有的可达4000只以上,其成蜂数约为同期基胡蜂29 倍左右。而同一种类群势最大多出现在越冬代的前一代。3.营巢:黑盾胡蜂或墨胸胡蜂顺利越冬的授精雌蜂,最早3 月中旬开始活动,4 月上旬单独觅寻屋檐下或避风向阳的小灌木丛中第一次筑巢并开始产下第一代卵,这时蜂巢单脾悬挂,巢房口向下,巢房数仅20 ~ 30个。整个巢脾边缘开始有巢壳,但仍自然可见巢内蜂王逐房饲喂幼虫的情况。第二代出现第二片巢脾(有的还筑成第3 片巢脾),总巢房数10 一150 个,这时巢脾已被巢壳所包裹,蜂巢呈球状,仅留直径约2 厘米的巢口出入,因此,巢内生物学习性观察困难。胡蜂一般都选在冬暖夏凉、温湿度适宜的场所营巢,它们在隐蔽的大树洞内营巢,洞内能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又有利于御敌、护巢。但不同种类选择营巢场所颇有差异。4.出勤:夏、秋两季胡蜂每天出勤通常都有明显的两个高峰,夏季5时30 分和16 时30 分前后,而秋季均推迟1 小时左右。5.食性:通过越冬代(12 月中旬) 观察胡蜂采回的东西,可以辨认的多为昆虫类,它是杂食性的,但山区的蜜蜂为主要的捕食对象,特别在食物短缺季节,更集中捕杀蜜蜂。6.越冬:闽东、闽南黑盾胡蜂、墨胸胡蜂和基胡蜂越冬代交尾成功授精的工蜂均于1 月中旬至2 月初分批逐渐弃巢迁飞到暖和、气温较稳定又干燥避风的山村屋檐下、墙洞裂缝、腐蛀的树洞孔隙、蜜蜂土蜂箱盖下和墓洞裂缝等处,通常集结越冬,越冬期50~70天。
3、主要饲养设备(1)蜂笼。木制或用铁纱网制成,体积约为0.03~0.04立方米,使其有充分活动的余地。(2)蜂棚。大小视采收蜂巢的多少而定,可利用大型玻璃温室、大型厂房或建立专用育蜂棚。蜂棚用铁、木作支架,铁窗纱作围网,一般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高2m,棚内种植玉米、大豆、棉花等易接入昆虫生存的作物。棚的一面留有纱门。棚内要悬挂盛有蜜水、水果、瓜皮等饲料的小盘,使蜂能在放入后取食并自由活动。周挂有纱窗,一侧留有活门。(3)蜂箱。用木材做成,边长 厘米,上下用薄木板做成盖和底盖上装有挂钩,四周挂有纱窗,一侧留有活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