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恽但炎杰和济南都有把子肉。下面具体介绍:
一、济南把子肉
把子肉是济南传统鲁菜,早在清朝时期,鲁地即流传有用草绳捆扎五花肉,加溅局柑氍以酱油炖煮而成的把子肉,其味入口即化,香而不腻。一般还配以其他配菜一同炖煮,如鲅鱼、四喜肉丸、油炸豆腐片、兰花干、青椒、海带结,面筋、豆筋、豆皮、腐竹、腐衣、素鸡片、虎皮鸡蛋、黄花菜、小青菜、豆角、香肠、排骨、肘子、鸡腿等。
二、徐州把子肉
把子肉,徐州当地传统名吃,也是中华名小吃之一。徐州把子肉在烹饪方面属于用酱或酱油红烧的类型,主食为大米捞饭,用线捆扎的方块肉或窄长条肉。
徐州把子肉的饮食特点是:肥而不腻,多滋多味,肉色令人垂涎。徐州把子肉是这种小吃的统称,还有其他的辅菜来搭配比如:四喜肉丸,兰花干,海带结,面筋,豆筋,豆皮,腐竹,腐衣,素鸡片,虎皮鸡蛋,黄花菜,小青菜,豆角,香肠,排骨,肘子,鸡腿等等荤素组合。
由来
(一)、济南把子肉
“把子肉”的来历,据说与古时的公祭有关。说是古人公祭之后,要把祭祀用的肉切成长方块分给参祭众人,由于这种长方肉块分割时必须扎缚上青蒲草或马蔺草,形成“扎把”的形式,故称“把子肉”。参祭的人把这些肉拿回家用酱炖着吃,渐渐就有了把子肉这种特定的美味吃食。
相传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彼此惺惺相惜,决定拜“把子”。张飞是屠户,主要屠猪。哥几个拜也拜完了,就把猪肉萱花豆腐,弄在一个锅里煮。
后来,隋朝时,由鲁地的一位名厨,将此做法进行了完善,精选带皮猪肉,放入坛子炖,靠秘制酱油调味,炖好的把子肉肥不腻、瘦不柴,色泽鲜亮,入口醇香,价格公道,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这样的做法和刘关张结拜兄弟的传奇结合,就成了今天的把子肉。
(二)、徐州把子肉
徐州把子肉的历史渊源有以下几种版本:春秋战国时孔丘说,东汉刘备、关云长、张冀德说,北魏《齐民要术》说,宋代苏东坡说,以及《金瓶梅》明清小说说。“刘备、关云长、张冀德桃园三结义,就是民间所说的拜把子。意义就是把异性兄弟用一种把子形式捆绑一起,同心合力谋生做事。
把子肉的形式就是把各种附料、调料配伍得当,才能美好滋味来。”王老说,在小说《金瓶梅》中,也记述了以五花肉切割整形为长方形,而且连皮红烧,滋味鲜美。清人《调鼎集》红烧肉法也用长方形五花肉,并记有类似徐州把子肉的红煨肉、酱少肉和家常煨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