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教材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明白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为了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列举实例进行说明。
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对于商品的价值量为什么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具体的实例用逻辑反证的方法,让学生思考:如果商品的价值量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会导致什么后果,从而推出“会导致出现奖懒罚勤这一不合理的现象,而且会出现一个商品一个价的奇怪现象”,使学生认识到衡量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教材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不要求学生对这个概念作过深的发掘,而是以相关链接形式纳入教材,供感兴趣的学生课后学习。
4、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若其他条件不变,单溴腻男替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由于劳动生产率包括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包括社会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因此,教师可通过让学生了解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总量的关系,深入理解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5、不过,这些知识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探究,在课堂上只要讲清楚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了。教材安排了一个名词点击──劳动生产率的概念,这是为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为什么要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不要求学生识记。设计的探究活动是为了帮助学生明白技术进步会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进而降低商品价值量。这个知识点较为抽象,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在教学时应多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6、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这一知识点是在总结以上内容及第一目的相关内容后得出的,是第一框的总结。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自己推出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价值规律的作用,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不作学习要求,教师不必在课堂上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