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看少买
2、多交流
3、 汉代玉蝉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一、刀法虽然简单,但粗犷有力,刀刀见锋,因此有“汉八刀”之称。蝉形比战国时期薄而大,重视选材,玉料大量使用,玉色以白为上。二、表面琢磨得平整洁净,线条挺秀,尖端见锋,锋芒锐利,其边缘像刀切一样,没有崩裂和毛刀出现,尾部的尖锋有扎手的感觉。宋代、明代玉蝉翼端稍稍呈圆形,尖锋没有扎手的感觉。三、线条以直线为多,有的虽呈弧形线,但都是两线交锋而成。四、一般说玉蝉呈平头形的,以西汉早中期为多;圆头形的以西汉中晚期为多。西汉中晚期玉蝉眼珠多跳出轮廓外。五、尾部的横线是表示具有伸缩功能的皮纹,一般以4~7条为多见,但是最多的有12道。六、有的玉蝉颈下呈“)”状,光整平坦,不起波状。七、抛光技术非常先进,两翼打磨光整、平滑,像玻璃一样闪闪发光。 南北朝时,玉蝉仍沿汉制,此时由于战乱影响,玉料来源困难,玉蝉多数用滑石刻成,细部写实味道加重,同汉代相比显得更为逼真。东晋以后几乎见不到玉蝉了。宋代仿古风气盛行,玉蝉当然也不例外。宋代以后的蝉多作为佩饰,玉蝉形象有形无神,线条弱不见锋,软而呆滞,蝉形短且宽,抛光不佳。 明代玉蝉有薄片状和圆雕两种,多用粉皮青玉制作。纹饰线条雕刻又粗又深,双翅雕得较薄,腹部厚;翅膀不仅有脉纹,还有无数的小圆点,好似透明的一般;蝉腿部有许多细小的腿毛,这是明代常用的做法。清代玉蝉刻画特别精致,眼睛细长,翅有脉纹,足爪屈曲,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清朝乾隆时玉蝉制作用料特别严格,多用籽料制作,雕琢工艺极为讲究,精雕细琢,一丝不苟,蝉身有回纹、勾云纹装饰。清晚期玉蝉线条常有崩断现象,刀法软弱无力,阴刻线细而深,常用岫岩玉烧成红色或黑色仿古蝉。
4、玉蝉的色泽是玉的自然杨钭维程属性,真的古玉不外乎有两种,即“传世古玉”和“出土古玉”。古董行业以“传世古玉”有否“包浆”、“出土古玉”有否“沁色”,作为鉴别玉器的重要灞盅何麋依据。 一般传世玉蝉经过长期的空气侵蚀及把玩时人汗液、分泌物的浸润,玉蝉的表面就会产生一层光洁润泽的油腊,俗称“包浆”。仿制者为了要有包浆,在其表面涂油,用刷子擦,再经过人工手盘汗擦也会产生包浆,但这层膜非常浅薄,不浓厚,与真玉蝉表面上古朴浓厚的老包浆完全不同。 一块出土古玉蝉长期受地下各种物质的侵蚀,受地气的熏蒸,玉蝉内在物质会产生一些变化,如出现“土锈”、“土斑”等各种颜色,俗称“沁色”。造假者为了达到玉蝉上有沁色,把仿制的新玉蝉先是蒸、闷、烧、煎炸,然后用动物血液染或用硝酸进行腐蚀,再把其掩埋在土里一段时间,取出时也会产生“沁色”。但造假的沁色不自然,感觉像是涂上去的,颜色比较醒目;真正出土的古玉蝉,因经过千百年的腐蚀渗透,沁色比较自然均匀,带有旧气。